有心臟疾病的72歲簡女士,由於藥物治療效果越來越差,若不開刀治療恐有生命危險,但家屬擔心簡女士身體無法承受開刀風險,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體外反搏治療(EECP),第三次治療後即有明顯效果,不但心臟功能改善,精神變好,也可起身康寧大學行走,病情獲得極大的改善。
為配合教育部推動高教深耕計畫,幫助學生具備跨域整合的關鍵基礎能力與就業能力,康寧大學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,於今(23)日在康寧大學台北內湖校區,開辦職涯輔導種子老師培訓課程,共有40所學校88位大學老師參加,反應熱烈。
協助學生適才適性發展與產業接軌,已成為國內大學的發展重點,也是教育部評核大學辦學績效的重要指標,但大學在引導學生培養專業及促進就業方面,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對自我職能及就業市場不夠了解,因此無法發展出對應職場上所需的專業能力。
康寧大學副校長李惠玲表示,康寧大學是以健康產業和服務為發展特色的學校,和國內其他技職導向的大學一樣,都重視學生的專業培養和未來就業。目前對於學生的職涯輔導,主要是透過專業老師、業界老師和職涯輔導中心等,採取多元方式實施。康寧大學系所的專業老師對專業及產業有非常深入的了解,未來我們希望藉由職涯輔導專業的導入,強化專業師資在職涯、適性輔導的能力,在既有基礎上,為學生職涯輔導增添更多助力,以輔導學生進入適合他們的產業及職缺,掌握職場競爭力。
本次課程特別針對大專院校提出的需求而設計,以1111人力銀行開發的「9大職能星」測評做為依據,不但具備開放式的類型,並且已經由200萬施測者,建立豐富且具代表性常模。透過對學生人格特質、價值觀、動機進行測量,可測量出學生在職場上可能產生傑出績效的基本特質進行界定,並歸屬出學生職能位置,結合履歷健診、薪資公秤等職涯大師之網路資訊,對即將步入職場的同學,可提供極大幫助。
本次課程回響熱烈,由原本預計的20校50人次,暴增為40所學校88位大學老師出席。這些老師將成為各大學引導學生適性發展及協助就業的種子老師,也為大學學生職涯輔導開啟另一扇窗口。
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簡振宇醫師表示,簡女士來醫院治療心臟問題已有二年多,有心房顫動、心臟擴大、瓣膜逆流等問題,二尖瓣及三尖瓣逆流嚴重。以傳統治療而言,應該要開刀進行心臟瓣膜修補,避免逆流,才能真正解決心臟的問題,但家屬考量她年紀大、開刀風險高,不願意開刀,只能儘量以藥物治療。
簡振宇說,簡女士兩年來反覆住院多次,近來狀況開始走下坡,無論如何調整藥物,都沒有太大改善,日前因腸胃炎住院,會診心臟內科時,發現已有急性腎衰竭、心輸出量不足的症狀,已向家屬提出要考慮開始洗腎,甚至狀況變差要不要插管急救,以及要不要考慮安寧療護等選擇。
簡振宇表示,因為醫院正好引進體外反搏治療儀器,對於心衰竭的患者可以有所助益,因此詢問家屬是否願意嘗試這個自費療法。此療法的原理是依據心電圖監視器,在心臟舒張時,綁在小腿、大腿及腹部的壓脈帶會收縮,將血液擠回來,可讓心臟更容易運作並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,讓比較衰竭的心臟得到休息。因是非侵入性治療,風險相對較低,雖然不能治本,但至少可以讓心臟得到休息,整體的狀況得以改善。
簡女士的先生林阿公表示,太太的心臟原本就不好,住院時已不能走,沒精神,吃不下東西,只能依賴鼻胃管協助進食,醫師建議最好開刀治療,但她很怕開刀,擔心承受不了開刀風險,因此簡振宇醫師建議可考慮嘗試體外反搏自費治療,經與家人商量後,決定試一試,第二天治療完後活動力變強,第三天治療後不但胃口變好,可以自己吃東康寧大學西,精神也變好,願意說話,開始有笑臉,還能慢慢走路,醫師檢查發現腎功能、心臟功能也有改善,讓家人對此治療很有信心,因此在出院後,仍持續回院完成療程。
簡振宇表示,體外反搏治療一般建議療程為35次,每次一個小時,會有較顯著的效果,做完後效果一般可以維持數月至半年之久,之後若有狀況,可再重新接受治療。適用於心絞痛、冠狀動脈心臟病、心臟衰竭、血管擴張(PTCA)/繞道手術(CABG)後病人、周邊血管疾病、高血壓等病人。